一个MBA的跋涉[转载1]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03 12:10:00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一个MBA的跋涉
浙江大学06秋MBA 4班 吴群一个MBA的跋涉之序
从2003年萌生参加全国MBA联考到2004年1月考场失利至2005年蛰伏一年,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大纲,从2005年下半年再次苏醒、投入备考到2006年以222分的总分、笔试第48名、复试第28名的成绩顺利考入多年的梦想――浙江大学,从2006年9月入学至今吹响论文集结号,内心一直想写点什么,哪怕胡言乱语,只是直抒胸臆、激荡人生。几个熟识的朋友的屡次提醒,爱人目光的殷切期盼,常常不经意间叩响心门。于是,终于摁捺不住精神的号召与语言的追击,静下心来写点什么。
一个MBA从起念头到拿到学位、毕业,中间年度上一般需要跨越3年,而在心路历程上则需要经历和体验萌生与抉择、备考与淬炼、静默与学习、修炼与坚守四个部分。于是,便想从这四个阶段选取自己最有投入最有感受最有收获的点点滴滴来布局谋就小小篇章,一是供自己反思、提炼、总结和升华;二是期许阅者(尤其是正犹豫在考与不考之间的兄弟姐妹)能从中有一点两点的启发,并从石头中挖掘点碎玉出来,不仅用于鉴赏更能赋予触摸与实行。
学业结束,仅仅是这一场跋涉的开始,一路也许苦痛,也一定漫长,但一定风景无限。人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从来不曾好好战斗过,而最大的失误是忽视对自己内心与人格的悉心培育与经营。此时此刻,静心遐想、默默写就,也许就是对心的耕耘,对灵魂的抚慰,对实行的升华。
只言片语,萦绕于心,是为序。
一个MBA的跋涉之萌生与抉择
决定参加MBA联考要从高中时代说起,那时和同在兰溪市第一中学就读的“舅舅”(年龄和我一样,但是我外公的妹妹的儿子,所以辈份很高)一起学习,可他的成绩一直排在全校前10名,一次还进了前五名,而且是在理科班。我不仅由于数理化欠佳进了文科班,而且成绩一直遥遥落后,仅有一次不小心名列全班第五名。更为糟糕的是高考时,“舅舅”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而我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巧合的是第一次联考我也是3分之差失之交臂,历史有时会重演,只是有心人可以影响或改变历史的某些进展,呵呵)。当“舅舅”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在亲戚的检阅式的目光下,我不敢和他站在一起,坐在冰冷的板凳上沉默良久。第二年高考我总算考入了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学习市场营销,当时全国市场营销本科才第二届,就业也比较容易,这一点总算让自己开心了一下。
毕业后,先在总部在珠海的协和集团工作,后来惊诧于深圳的年轻、活力和自己膨胀的信心与梦想便去了深圳。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杭商院在那毫无知名度,甚至见到招聘席上的铭牌写着“只招北大、浙大”,这个铭牌让我远离名企(现在想想也许当时的招聘主管就是要考验非名牌大学应聘者的勇气或者全国的顶尖人才都涌向深圳让招聘者也迷失了初衷)。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深圳繁华夜景的上空,星星点灯,月亮游走,想起些“潜规则”和明规则,感觉自己无法改变那又该如何?不能改变就享受,也许就是朦胧的想法开始萌芽考取名牌大学的意愿。2002年从深圳回到了杭州,人生经常会和你开个小玩笑,我毕业时由于交不起5000元赞助费而无法留杭当时决定再也不回来了,但还是回来了,而且杭州竟然变得比深圳还开明与自由。一下子,浙江大学又和我近在咫尺了,巧合的是笔者工作的单位也不乏浙大人,每年也都有同事会考取浙大MBA,我的心也开始向浙大MBA靠近。
真正激发我决定参加联考的是“七年之痒”,毕业后一直从事市场工作,走南闯北,一晃便近7年。这时,由于半吊子的水平经常在良好的工作业绩之外深感提升乏力,更遑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明确的发展路径了。同时,经历了企业的悲欢离合、起起伏伏,一种迷茫、困惑和倦怠感总是挥之不去,经常在激情与失落之间爬上背脊,让人非常难受与抑郁。幸亏,笔者天性不放弃,又爱交朋友,包括一些MBA的朋友,渐渐地参加MBA联考的意愿越来越清晰。同时,有一个人一直在默默支持我,一直在鼓励我,当我职业不顺利的时候总是宽我的心,当我品尝创业失败的苦涩的时候坚定地陪着我,当我面临家庭的重担和压力时默默地坚强地支持我,我开始坚定起来,在第一次练兵后,当我已感受不到坚定与否之时,我明白通过全国MBA联考的意愿终于达到100%了。就这样,在痛并快乐中,在拨开迷雾与困顿中,在与七年累积的职业和生活倦怠感的抗争中,笔者终于战胜了某种人性的力量,终于用一种让自己更为困厄更为痛楚的方式毅然选择了2006年1月份的全国联考。
现在想起来,许多片段已经开始模糊。是我选择了联考,还是这一年的联考选择了我?当我知道自己是本科同学中第二个(全班至今仅有的两个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考上浙江大学MBA时,当我终于可以坚定地在亲人们同样是检阅式的目光中和“舅舅”站在一起时,当我看着一直默默支持我,永不抛弃永不放弃我的人的时候,我知道我的跋涉开始了。
(仅有意愿是远远不够的,后续的实行与坚持更为艰巨。欲知后事如何,请阅下回分解)
一个MBA的跋涉之备考与淬炼
即将写这段经历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故事。父子四人去沙漠猎捕骆驼,父亲问大儿子看到了什么,大儿子回答:天空、黄沙、骆驼,父亲未作声。又问二儿子,回答:天空、黄沙、骆驼、爸爸、哥哥、弟弟,父亲脸有不悦。再问三儿子,回答:骆驼。父亲笑了。
记得是从2005年7月底开始备考的(大学毕业刚好7年),那段日子自己就带着三儿子的那种心态,除了上班,谢绝了一切与备考无关的活动与应酬。5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丝毫偏离核心方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If you know yourself and your enemy,you’ll never lose a battle.来自百度百科的翻译,感觉不错。真希望百度做得更好,让每个中国人都用百度来搜索,以免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于是对联考导向和自身的资源及限制点做了系统细致的分析,得出几点复习的原则和方法。首先,从MBA联考来看,总体难度相对于普研稍小些,但对于文科生来说存在两个拦路虎――数学与逻辑。前者难度逐年降低,但对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后者,有一定的思考和应试套路,很难拉开分数。决定上与下的另一个关键是联考英语,而且难度有加大的趋势,对于工作5年以上的人来说如何在短期内进入状态并在本科四级的基础上提升(或在6级的基础上保持,难度相当于CET 5.5级)是个关键。另外,应用写作每次有两篇700字左右文章,对于有丰富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应试者来说难度并不大,但对准确审题、确保文不离题和速度有较高要求。其次,针对自身,本科时成绩排在全班下游,尤其数学基础太差,逻辑思维一般但条理性好,英语基础好但这7年运用太少,写作则是强项。基于上述实际情况,做了总体时间分配:前4个月只复习数学与英语,4个月后再逐渐加入逻辑和写作的复习。在复习方法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训练与化整为零(该方法和其他相关应对策略借鉴了金庸《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中的相关武学原理,非常有效)想结合的办法。每周一至周五,如果不出差的话,每天上完班19:00回到家,19:30吃饭,20:00-24:00分别做数学(机工版教材和往届真题)和英语(曹其军的《阅读理解100篇》,有长短句解释和难点释疑的那本)练习各2个小时,并且坚持“以教材为本”和“一道题反复做3遍胜于做3道题”的原则。同时准备了纠错本,将每次练习做错的题目记录,反复做,融会贯通,记录心得,临考前重点复习。双休日一般会选择去学校(就近去浙江工业大学),这样和其他在校生在一起,一是可以知己知彼,二是容易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三是享受校园风光,培育归零心态,效果甚佳。由于经常出差和每天需要坐公交车上班(1个多小时路程),于是,将部分教材(尤其是英语的单词部分和写作)化整为零(就是按词条或者门类撕开,重新订成小本的,数学也可以这样,一小口一小口的啃可以减少心理压力并一点一点积累信心,尤其适用于多年未碰教材和基础较差者)。在公交车上、去机场路上、候机厅和飞机上,在洗手间、等车时、排队等候时等等零散时间,始终口袋有书(心中不慌,呵呵),随时进入复习状态。在外地出差期间,白天给客户演讲、交流,陪客户喝酒之后回到宾馆再晚都要立即放下开始复习。那种两个世界、两个角色轮换的滋味真不好受,尤其是做数学时,曾经让我倍感痛楚如刀割。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复习的策略和时间的掌控上是狠成功的。也正因为这,不仅顺利通过联考,而且自己负责的南区市场业绩排名五大区首位,获得了业绩考核的B+。
在充分利用时间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内心的培育和经营。其实,通过联考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内心平静和目标归一,毕竟自己是个平凡人,有七情六欲,有人性的弱点(尤其是畏难、懈怠和半途而废)。师出有名,我经常以“突破自我、超越舅舅、这狠快乐、为爸妈培养一个名校研究生、为子孙树立榜样”勉励自己。每天早晨享受牙膏的芬芳与冷水的清凉后,我都会对着镜子说:“你是最棒的!你能!”接着用英语:“You are the best! You can do a great thing!”然后用粤语(在珠海和深圳的工作时光让我听得懂粤语还会说点点),有时还会用家乡话,语调有时轻柔有时激扬有时凶狠。坚持下来竟然发现,自我积极的对话和暗示,能培育一个人丰富、顽强与自信的心。勇敢的心可以包容一切痛楚与困厄,尤其是能坚守梦想并付诸实施。整个备考过程,我没有去参加复习班,很少看别人成功的经验(但有时会在准MBA阵线上看看有心人的备考体验),一方面是因为联考关键在于坚持,而不在于方法;二是针对自己实际情况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最有效,别人的只能参考和补充;三是不参加补习班,可以享受那份独有的在困厄与痛楚中战斗的激情、自律和浴火重生。
现在反思起来,这段备考不仅仅是做练习、看书、应试,更是一种淬炼,一种工作7年后的归零与重生。就像鹰,作为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一生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定。?老鹰活到40岁?,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当新的指甲长出?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得力再过30年的岁月。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厄但果断的决定,顽强地开始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传统和在社会熔炉积累的困顿、圆滑、倦怠、得过且过统统抛弃,使我们可以重新飞翔。只要我们敞开Open的心,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自己新的未来。(这段有引用,来自未谋面的朋友余夕仁的《鹰的启示》,在此表示感谢让我可以结合经历融合起来。)
2006年1月14日,我参加了联考(上午8:30-11:30,综合能力:数学、逻辑、写作;下午2:00-5:00,MBA英语)。为了宁静,提前一天入住在浙大华家池校区的外宾楼。但是,晚上居民区有条狗一直在叫,让我无法入睡,不过,第二天的发挥倒是挺好的,看来内心的宁静最重要。这两天,有个人一直默默陪着我,但凡这个时候我是可以独自上阵场的人,但她还是坚持陪在我身边。当我以放下的心态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们相视而笑。
2006年3月下旬的某一天,我刚好在成都出差,第二天要转道去重庆。晚上,和牟兄弟在一家川菜馆吃饭,大概8点左右,我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传来无比兴奋的声音,让我猜考了几分。222分,综合能力141分,MBA英语81分(总分100分),那天晚上我破例和牟兄弟多喝了一瓶,回到酒店的时候就醉了。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才知酒浓;人生哪有几回醉,只是未到心醉时。
网上打印的成绩单、之前的准考证和2006年6月24日收到的粉红色封套的浙江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2009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这三样,我一直珍藏着。这段经历已经过去,但留下的是永恒的东西,无法用价值来评估。很巧的是,当有个人以71.4分的均分通过CPA考试(注册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共五门,其中四门当年一次性通过)的时候,却是我通知她具体的分数的。当和家人说这个喜讯时,我模糊了双眼。没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我是不可能这么顺利通过联考的,后来的日子我也不可能领悟生命的价值并改变自己。当需要放下过去与自我的时候,突然想到很多很多,也深深地明白爱与付出让我们更强大,尤其是鹰重生的时候。
一个MBA的跋涉之学习与静默
2006年9月11日拿到了浙江大学研究生证,不过盖注册章的日子清晰地写着“2006年11月9日”,真是个很有意思的巧合。我在证上贴的照片是在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读书时拍的,很瘦,物流师考试用书。开学了,也许又要瘦几斤肉了。
我所在的班是2006秋4班,共45位同学,自考辅导,金融行业和IT通讯行业的同学占了近半,这和整个年级的情况吻合。这班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部分“80后”,有的年龄要比我小10岁,和他们在一起学习、做朋友,能感受到他们特有的张扬、活力、聪敏和率性。相反,我们“70一代”则显得内敛和世故。两者在一起,尽管有观念和处世上的差异,但时间久了却是非常融洽,互为促进,尤其是做团队作业时既高效又充满乐趣。
学制是2.5年,但核心课程基本在前三个学期就学完了,选修课则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发展方向来定,总学分达到45分就合格了。可以说,要达到学校的学分要求并不难,但要真正学到并学以致用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态度、方法和思考了。在这学习过程中,对笔者影响最深的是分别来自6位老师的“七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归零心态,来自于财务与会计系的黄宏辉老师。黄老师讲授的是《投资与理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件都是一字一句自己写就的,而且每个学期的课件内容都有很大的更新和提升(这与个别老师坚持一个老面孔坚持一个PPT用到底坚持“一劳永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认真听讲。渐渐地,有了一批忠实听众,包括笔者在内,有的同学已经重复听了3次以上。这门课最大的特色是将长期股权投资和财富管理的知识与实践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和流程化,并且可操作性很强的价值体系。同时,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师兄师弟可以坦诚互动、友好切磋。最让笔者感动的是黄老师的谦逊、无私和精益求精,背后便是“归零心态”,正是这个心态,让人无论在治学、授课、为人,还是投资、理财,都能做到远离浮躁、急功近利和贪婪,也才能无论在生命的那个层次,都可以从容“清零”,孜孜不倦、日新月异。黄老师的人品与价值观深深影响着笔者的思维模式也启发着永不言弃的自我驱动和更新。
第二、三种武器:结构化思维和严谨,来自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吴晓波老师。吴老师讲授的是《战略管理》,这门课对MBA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很难讲好,要么泛而空、言之无物,要么过于偏狭,纠缠于战术的零敲碎打的演绎,而吴老师则可以提纲挈领、深入简出、统筹兼顾,关键在于结构化思维。从课件的布局谋篇到每个部分的讲授直至练习的分析与点评都贯穿着结构化思维,从头到尾都不断地启发、强化大家对结构化思维的理解和运用。在笔者的2次作业中,便自然而然地运用了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到课程结束时,“结构”两个字和相应的思维模式已经深深铭刻在心里。至于严谨,无论为人师表还是治学解惑,吴老师都无时无刻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最后一堂的演讲尤其让我还有其他同学产生共鸣,不仅将课程做了恰如其分的收尾,而且将多年的人生智慧用结构化的体系和诚挚期望的语言以及生动的表现方式倾囊相授。在学校也忙碌浮躁的时代,既关心学生的学品又关心学生的人品,既关心学生从哪来又关心学生到哪去的老师不多,吴老师是其中之一。吴老师对“龟兔赛跑”的新新演绎、对“反思、欣赏、感恩”的坚持一定会影响有心人一生的行为。
第四种武器:专业素养,来自于企业管理系的邢以群老师。邢老师讲授的是《管理咨询》,对于有志于从事咨询业的同学来说是必修的。笔者从事过品牌营销的咨询工作,但对咨询树立系统的认识则得益于这门课。我第一次是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去的,之后每堂课必到,除了一次因公出差。邢老师将管理咨询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以其多年的从业经验从容地大气磅礴又细风润雨地讲透了,而且毫无保留,包括具体的案例操作。绝大部分同学觉得听邢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无论视听和感悟。邢老师在讲授过程中不断地显现卓越的专业素养,是职业经理人的最佳学习榜样。而且,听邢老师的课,在提升个人的演讲能力上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职业经理人,专业素养是基础,是不断更新职业能力、积累职业成果、打造职业品牌的根本,每个MBA都可以从这起步。
第五种武器:化繁为简,来自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蒋绍忠老师,外销员考试教材。蒋老师讲授的是《运筹学》,就是听起来“晕”考起来“愁”的“晕愁学”。这门课除了“统筹”理念和寻求较好的路径达成目标在工作中具有实践意义外,其他内容真是一个“晕”字了得。但是,从学生的自动自发听讲的程度来看,这门是最最高的,不仅仅为了顺利过关,也因为蒋老师化繁为简的授课方式、幽默生动的语言、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价值分享的无私。蒋老师对每次讲授都做了全程录像并提供给同学,包括给外校的老师提供周到的帮助。这门课对于我这个文科出身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堪重负的,但最终得了个中等偏上的分数,就得益于化繁为简,使我能在晕愁的过程中培养起兴趣并抓住学习主线。有个说法是搞理论研究就是要化简为繁,而做企业经营则要化繁为简,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君不见某些大企业对一个当面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却需要E-mail来E-mail去,会议来会议去,最终演变成参与者众而无人负责的繁烦芜杂的局面。蒋老师的化繁为简则在学术研究领域树立了耳目一新的局面。刚好前几天雍宗超老师告诉我,他那本《谁把问题搞复杂了,换个方式我们可以做到最好》在中国台湾地区出了第二版,书名就是《愈简单,愈有力量》。简单是帮助习惯于复杂化的人们重新积聚强大力量完善自我的最好武器。
第六种武器:激情,来自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李小东老师。李老师讲授的是《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从上课到多次教学意见的交流,李老师总是那么富有激情,以至于听众往往会“忽略”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被激情演讲的力量所深深感染。李老师在与学员沟通时的坦诚以及对建设性意见的倡导和渴求都让人深受启发。对于工作了7年的学员来说,正面临职业上的“7年之痒”,最容易遇到的是职业倦怠、缺乏激情。而激情正是鼓舞自己与同行者执着目标不懈努力的力量来源,是战胜惰性、激发潜能的武器之一。
第七种武器:忘我,来自于农业经济与管理系的钱文荣老师。钱文荣老师讲授的是《宏观经济学》,这门选修课应该成为有志于企业经营或者投资领域发展的学员的必修课。但是,这门课一般安排在双休日的上午8:30开始上课,这个时间许多人还在温暖的被窝做着美梦呢,所以经常出现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在听课。尽管如此,钱老师每次都提前到教室,有时甚至第一个到。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无论是一个人听讲还是满员,钱老师都是全情全力、一丝不苟。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给局方做演讲和交流,有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明明事先安排有几十人会到场,局方领导会到场,结果只来3、4个人,而且还不是原先理想的受众。面对这个情况,我也做到了“忘我”。一站上舞台,你就是一个舞者,重要的不在于多少人在欣赏,不在于什么人在欣赏,而在于你用什么心态来演出;每一次倾情演出以及后续的总结提升都是对力量的点滴积聚和质变的默默孕育。某种程度上,舞台上的演员,并非演给观众看,而是演给自己。要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最好武器就是“忘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内心足够丰裕和强大,也只有“物我两忘”,才不会囿于观众多少、一时得失。
古龙的《七种武器》分别是长生剑(寓意“笑”)、孔雀翎(“信心”)、碧玉刀(“诚实”)、多情环(“恩怨”)、离别钩(“谦虚”)、霸王枪(“勇气”)、拳头(“友情”),拥有任何一种武器都可以成为高手。那么,MBA的“七种武器”呢?在学习与静默中,我突然想到:归零心态、结构化思维、严谨、专业素养、化繁为简、激情、忘我也许正是MBA苦苦追寻的秘密武器,而不仅仅在于书本、理论与案例。
(笔者注:浙江大学最求卓越的老师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叙述,非不敬也。)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06秋MBA 4班 吴群一个MBA的跋涉之序
从2003年萌生参加全国MBA联考到2004年1月考场失利至2005年蛰伏一年,职称英语等级考试大纲,从2005年下半年再次苏醒、投入备考到2006年以222分的总分、笔试第48名、复试第28名的成绩顺利考入多年的梦想――浙江大学,从2006年9月入学至今吹响论文集结号,内心一直想写点什么,哪怕胡言乱语,只是直抒胸臆、激荡人生。几个熟识的朋友的屡次提醒,爱人目光的殷切期盼,常常不经意间叩响心门。于是,终于摁捺不住精神的号召与语言的追击,静下心来写点什么。
一个MBA从起念头到拿到学位、毕业,中间年度上一般需要跨越3年,而在心路历程上则需要经历和体验萌生与抉择、备考与淬炼、静默与学习、修炼与坚守四个部分。于是,便想从这四个阶段选取自己最有投入最有感受最有收获的点点滴滴来布局谋就小小篇章,一是供自己反思、提炼、总结和升华;二是期许阅者(尤其是正犹豫在考与不考之间的兄弟姐妹)能从中有一点两点的启发,并从石头中挖掘点碎玉出来,不仅用于鉴赏更能赋予触摸与实行。
学业结束,仅仅是这一场跋涉的开始,一路也许苦痛,也一定漫长,但一定风景无限。人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从来不曾好好战斗过,而最大的失误是忽视对自己内心与人格的悉心培育与经营。此时此刻,静心遐想、默默写就,也许就是对心的耕耘,对灵魂的抚慰,对实行的升华。
只言片语,萦绕于心,是为序。
一个MBA的跋涉之萌生与抉择
决定参加MBA联考要从高中时代说起,那时和同在兰溪市第一中学就读的“舅舅”(年龄和我一样,但是我外公的妹妹的儿子,所以辈份很高)一起学习,可他的成绩一直排在全校前10名,一次还进了前五名,而且是在理科班。我不仅由于数理化欠佳进了文科班,而且成绩一直遥遥落后,仅有一次不小心名列全班第五名。更为糟糕的是高考时,“舅舅”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而我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巧合的是第一次联考我也是3分之差失之交臂,历史有时会重演,只是有心人可以影响或改变历史的某些进展,呵呵)。当“舅舅”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在亲戚的检阅式的目光下,我不敢和他站在一起,坐在冰冷的板凳上沉默良久。第二年高考我总算考入了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学习市场营销,当时全国市场营销本科才第二届,就业也比较容易,这一点总算让自己开心了一下。
毕业后,先在总部在珠海的协和集团工作,后来惊诧于深圳的年轻、活力和自己膨胀的信心与梦想便去了深圳。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杭商院在那毫无知名度,甚至见到招聘席上的铭牌写着“只招北大、浙大”,这个铭牌让我远离名企(现在想想也许当时的招聘主管就是要考验非名牌大学应聘者的勇气或者全国的顶尖人才都涌向深圳让招聘者也迷失了初衷)。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深圳繁华夜景的上空,星星点灯,月亮游走,想起些“潜规则”和明规则,感觉自己无法改变那又该如何?不能改变就享受,也许就是朦胧的想法开始萌芽考取名牌大学的意愿。2002年从深圳回到了杭州,人生经常会和你开个小玩笑,我毕业时由于交不起5000元赞助费而无法留杭当时决定再也不回来了,但还是回来了,而且杭州竟然变得比深圳还开明与自由。一下子,浙江大学又和我近在咫尺了,巧合的是笔者工作的单位也不乏浙大人,每年也都有同事会考取浙大MBA,我的心也开始向浙大MBA靠近。
真正激发我决定参加联考的是“七年之痒”,毕业后一直从事市场工作,走南闯北,一晃便近7年。这时,由于半吊子的水平经常在良好的工作业绩之外深感提升乏力,更遑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明确的发展路径了。同时,经历了企业的悲欢离合、起起伏伏,一种迷茫、困惑和倦怠感总是挥之不去,经常在激情与失落之间爬上背脊,让人非常难受与抑郁。幸亏,笔者天性不放弃,又爱交朋友,包括一些MBA的朋友,渐渐地参加MBA联考的意愿越来越清晰。同时,有一个人一直在默默支持我,一直在鼓励我,当我职业不顺利的时候总是宽我的心,当我品尝创业失败的苦涩的时候坚定地陪着我,当我面临家庭的重担和压力时默默地坚强地支持我,我开始坚定起来,在第一次练兵后,当我已感受不到坚定与否之时,我明白通过全国MBA联考的意愿终于达到100%了。就这样,在痛并快乐中,在拨开迷雾与困顿中,在与七年累积的职业和生活倦怠感的抗争中,笔者终于战胜了某种人性的力量,终于用一种让自己更为困厄更为痛楚的方式毅然选择了2006年1月份的全国联考。
现在想起来,许多片段已经开始模糊。是我选择了联考,还是这一年的联考选择了我?当我知道自己是本科同学中第二个(全班至今仅有的两个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考上浙江大学MBA时,当我终于可以坚定地在亲人们同样是检阅式的目光中和“舅舅”站在一起时,当我看着一直默默支持我,永不抛弃永不放弃我的人的时候,我知道我的跋涉开始了。
(仅有意愿是远远不够的,后续的实行与坚持更为艰巨。欲知后事如何,请阅下回分解)
一个MBA的跋涉之备考与淬炼
即将写这段经历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故事。父子四人去沙漠猎捕骆驼,父亲问大儿子看到了什么,大儿子回答:天空、黄沙、骆驼,父亲未作声。又问二儿子,回答:天空、黄沙、骆驼、爸爸、哥哥、弟弟,父亲脸有不悦。再问三儿子,回答:骆驼。父亲笑了。
记得是从2005年7月底开始备考的(大学毕业刚好7年),那段日子自己就带着三儿子的那种心态,除了上班,谢绝了一切与备考无关的活动与应酬。5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丝毫偏离核心方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If you know yourself and your enemy,you’ll never lose a battle.来自百度百科的翻译,感觉不错。真希望百度做得更好,让每个中国人都用百度来搜索,以免别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于是对联考导向和自身的资源及限制点做了系统细致的分析,得出几点复习的原则和方法。首先,从MBA联考来看,总体难度相对于普研稍小些,但对于文科生来说存在两个拦路虎――数学与逻辑。前者难度逐年降低,但对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后者,有一定的思考和应试套路,很难拉开分数。决定上与下的另一个关键是联考英语,而且难度有加大的趋势,对于工作5年以上的人来说如何在短期内进入状态并在本科四级的基础上提升(或在6级的基础上保持,难度相当于CET 5.5级)是个关键。另外,应用写作每次有两篇700字左右文章,对于有丰富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应试者来说难度并不大,但对准确审题、确保文不离题和速度有较高要求。其次,针对自身,本科时成绩排在全班下游,尤其数学基础太差,逻辑思维一般但条理性好,英语基础好但这7年运用太少,写作则是强项。基于上述实际情况,做了总体时间分配:前4个月只复习数学与英语,4个月后再逐渐加入逻辑和写作的复习。在复习方法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训练与化整为零(该方法和其他相关应对策略借鉴了金庸《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中的相关武学原理,非常有效)想结合的办法。每周一至周五,如果不出差的话,每天上完班19:00回到家,19:30吃饭,20:00-24:00分别做数学(机工版教材和往届真题)和英语(曹其军的《阅读理解100篇》,有长短句解释和难点释疑的那本)练习各2个小时,并且坚持“以教材为本”和“一道题反复做3遍胜于做3道题”的原则。同时准备了纠错本,将每次练习做错的题目记录,反复做,融会贯通,记录心得,临考前重点复习。双休日一般会选择去学校(就近去浙江工业大学),这样和其他在校生在一起,一是可以知己知彼,二是容易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三是享受校园风光,培育归零心态,效果甚佳。由于经常出差和每天需要坐公交车上班(1个多小时路程),于是,将部分教材(尤其是英语的单词部分和写作)化整为零(就是按词条或者门类撕开,重新订成小本的,数学也可以这样,一小口一小口的啃可以减少心理压力并一点一点积累信心,尤其适用于多年未碰教材和基础较差者)。在公交车上、去机场路上、候机厅和飞机上,在洗手间、等车时、排队等候时等等零散时间,始终口袋有书(心中不慌,呵呵),随时进入复习状态。在外地出差期间,白天给客户演讲、交流,陪客户喝酒之后回到宾馆再晚都要立即放下开始复习。那种两个世界、两个角色轮换的滋味真不好受,尤其是做数学时,曾经让我倍感痛楚如刀割。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复习的策略和时间的掌控上是狠成功的。也正因为这,不仅顺利通过联考,而且自己负责的南区市场业绩排名五大区首位,获得了业绩考核的B+。
在充分利用时间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内心的培育和经营。其实,通过联考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内心平静和目标归一,毕竟自己是个平凡人,有七情六欲,有人性的弱点(尤其是畏难、懈怠和半途而废)。师出有名,我经常以“突破自我、超越舅舅、这狠快乐、为爸妈培养一个名校研究生、为子孙树立榜样”勉励自己。每天早晨享受牙膏的芬芳与冷水的清凉后,我都会对着镜子说:“你是最棒的!你能!”接着用英语:“You are the best! You can do a great thing!”然后用粤语(在珠海和深圳的工作时光让我听得懂粤语还会说点点),有时还会用家乡话,语调有时轻柔有时激扬有时凶狠。坚持下来竟然发现,自我积极的对话和暗示,能培育一个人丰富、顽强与自信的心。勇敢的心可以包容一切痛楚与困厄,尤其是能坚守梦想并付诸实施。整个备考过程,我没有去参加复习班,很少看别人成功的经验(但有时会在准MBA阵线上看看有心人的备考体验),一方面是因为联考关键在于坚持,而不在于方法;二是针对自己实际情况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最有效,别人的只能参考和补充;三是不参加补习班,可以享受那份独有的在困厄与痛楚中战斗的激情、自律和浴火重生。
现在反思起来,这段备考不仅仅是做练习、看书、应试,更是一种淬炼,一种工作7年后的归零与重生。就像鹰,作为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一生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定。?老鹰活到40岁?,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当新的指甲长出?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得力再过30年的岁月。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厄但果断的决定,顽强地开始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传统和在社会熔炉积累的困顿、圆滑、倦怠、得过且过统统抛弃,使我们可以重新飞翔。只要我们敞开Open的心,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自己新的未来。(这段有引用,来自未谋面的朋友余夕仁的《鹰的启示》,在此表示感谢让我可以结合经历融合起来。)
2006年1月14日,我参加了联考(上午8:30-11:30,综合能力:数学、逻辑、写作;下午2:00-5:00,MBA英语)。为了宁静,提前一天入住在浙大华家池校区的外宾楼。但是,晚上居民区有条狗一直在叫,让我无法入睡,不过,第二天的发挥倒是挺好的,看来内心的宁静最重要。这两天,有个人一直默默陪着我,但凡这个时候我是可以独自上阵场的人,但她还是坚持陪在我身边。当我以放下的心态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们相视而笑。
2006年3月下旬的某一天,我刚好在成都出差,第二天要转道去重庆。晚上,和牟兄弟在一家川菜馆吃饭,大概8点左右,我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传来无比兴奋的声音,让我猜考了几分。222分,综合能力141分,MBA英语81分(总分100分),那天晚上我破例和牟兄弟多喝了一瓶,回到酒店的时候就醉了。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才知酒浓;人生哪有几回醉,只是未到心醉时。
网上打印的成绩单、之前的准考证和2006年6月24日收到的粉红色封套的浙江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2009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这三样,我一直珍藏着。这段经历已经过去,但留下的是永恒的东西,无法用价值来评估。很巧的是,当有个人以71.4分的均分通过CPA考试(注册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共五门,其中四门当年一次性通过)的时候,却是我通知她具体的分数的。当和家人说这个喜讯时,我模糊了双眼。没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我是不可能这么顺利通过联考的,后来的日子我也不可能领悟生命的价值并改变自己。当需要放下过去与自我的时候,突然想到很多很多,也深深地明白爱与付出让我们更强大,尤其是鹰重生的时候。
一个MBA的跋涉之学习与静默
2006年9月11日拿到了浙江大学研究生证,不过盖注册章的日子清晰地写着“2006年11月9日”,真是个很有意思的巧合。我在证上贴的照片是在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读书时拍的,很瘦,物流师考试用书。开学了,也许又要瘦几斤肉了。
我所在的班是2006秋4班,共45位同学,自考辅导,金融行业和IT通讯行业的同学占了近半,这和整个年级的情况吻合。这班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部分“80后”,有的年龄要比我小10岁,和他们在一起学习、做朋友,能感受到他们特有的张扬、活力、聪敏和率性。相反,我们“70一代”则显得内敛和世故。两者在一起,尽管有观念和处世上的差异,但时间久了却是非常融洽,互为促进,尤其是做团队作业时既高效又充满乐趣。
学制是2.5年,但核心课程基本在前三个学期就学完了,选修课则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发展方向来定,总学分达到45分就合格了。可以说,要达到学校的学分要求并不难,但要真正学到并学以致用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态度、方法和思考了。在这学习过程中,对笔者影响最深的是分别来自6位老师的“七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归零心态,来自于财务与会计系的黄宏辉老师。黄老师讲授的是《投资与理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件都是一字一句自己写就的,而且每个学期的课件内容都有很大的更新和提升(这与个别老师坚持一个老面孔坚持一个PPT用到底坚持“一劳永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认真听讲。渐渐地,有了一批忠实听众,包括笔者在内,有的同学已经重复听了3次以上。这门课最大的特色是将长期股权投资和财富管理的知识与实践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和流程化,并且可操作性很强的价值体系。同时,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师兄师弟可以坦诚互动、友好切磋。最让笔者感动的是黄老师的谦逊、无私和精益求精,背后便是“归零心态”,正是这个心态,让人无论在治学、授课、为人,还是投资、理财,都能做到远离浮躁、急功近利和贪婪,也才能无论在生命的那个层次,都可以从容“清零”,孜孜不倦、日新月异。黄老师的人品与价值观深深影响着笔者的思维模式也启发着永不言弃的自我驱动和更新。
第二、三种武器:结构化思维和严谨,来自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吴晓波老师。吴老师讲授的是《战略管理》,这门课对MBA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很难讲好,要么泛而空、言之无物,要么过于偏狭,纠缠于战术的零敲碎打的演绎,而吴老师则可以提纲挈领、深入简出、统筹兼顾,关键在于结构化思维。从课件的布局谋篇到每个部分的讲授直至练习的分析与点评都贯穿着结构化思维,从头到尾都不断地启发、强化大家对结构化思维的理解和运用。在笔者的2次作业中,便自然而然地运用了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到课程结束时,“结构”两个字和相应的思维模式已经深深铭刻在心里。至于严谨,无论为人师表还是治学解惑,吴老师都无时无刻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最后一堂的演讲尤其让我还有其他同学产生共鸣,不仅将课程做了恰如其分的收尾,而且将多年的人生智慧用结构化的体系和诚挚期望的语言以及生动的表现方式倾囊相授。在学校也忙碌浮躁的时代,既关心学生的学品又关心学生的人品,既关心学生从哪来又关心学生到哪去的老师不多,吴老师是其中之一。吴老师对“龟兔赛跑”的新新演绎、对“反思、欣赏、感恩”的坚持一定会影响有心人一生的行为。
第四种武器:专业素养,来自于企业管理系的邢以群老师。邢老师讲授的是《管理咨询》,对于有志于从事咨询业的同学来说是必修的。笔者从事过品牌营销的咨询工作,但对咨询树立系统的认识则得益于这门课。我第一次是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去的,之后每堂课必到,除了一次因公出差。邢老师将管理咨询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以其多年的从业经验从容地大气磅礴又细风润雨地讲透了,而且毫无保留,包括具体的案例操作。绝大部分同学觉得听邢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无论视听和感悟。邢老师在讲授过程中不断地显现卓越的专业素养,是职业经理人的最佳学习榜样。而且,听邢老师的课,在提升个人的演讲能力上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职业经理人,专业素养是基础,是不断更新职业能力、积累职业成果、打造职业品牌的根本,每个MBA都可以从这起步。
第五种武器:化繁为简,来自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蒋绍忠老师,外销员考试教材。蒋老师讲授的是《运筹学》,就是听起来“晕”考起来“愁”的“晕愁学”。这门课除了“统筹”理念和寻求较好的路径达成目标在工作中具有实践意义外,其他内容真是一个“晕”字了得。但是,从学生的自动自发听讲的程度来看,这门是最最高的,不仅仅为了顺利过关,也因为蒋老师化繁为简的授课方式、幽默生动的语言、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价值分享的无私。蒋老师对每次讲授都做了全程录像并提供给同学,包括给外校的老师提供周到的帮助。这门课对于我这个文科出身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堪重负的,但最终得了个中等偏上的分数,就得益于化繁为简,使我能在晕愁的过程中培养起兴趣并抓住学习主线。有个说法是搞理论研究就是要化简为繁,而做企业经营则要化繁为简,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君不见某些大企业对一个当面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却需要E-mail来E-mail去,会议来会议去,最终演变成参与者众而无人负责的繁烦芜杂的局面。蒋老师的化繁为简则在学术研究领域树立了耳目一新的局面。刚好前几天雍宗超老师告诉我,他那本《谁把问题搞复杂了,换个方式我们可以做到最好》在中国台湾地区出了第二版,书名就是《愈简单,愈有力量》。简单是帮助习惯于复杂化的人们重新积聚强大力量完善自我的最好武器。
第六种武器:激情,来自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李小东老师。李老师讲授的是《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从上课到多次教学意见的交流,李老师总是那么富有激情,以至于听众往往会“忽略”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被激情演讲的力量所深深感染。李老师在与学员沟通时的坦诚以及对建设性意见的倡导和渴求都让人深受启发。对于工作了7年的学员来说,正面临职业上的“7年之痒”,最容易遇到的是职业倦怠、缺乏激情。而激情正是鼓舞自己与同行者执着目标不懈努力的力量来源,是战胜惰性、激发潜能的武器之一。
第七种武器:忘我,来自于农业经济与管理系的钱文荣老师。钱文荣老师讲授的是《宏观经济学》,这门选修课应该成为有志于企业经营或者投资领域发展的学员的必修课。但是,这门课一般安排在双休日的上午8:30开始上课,这个时间许多人还在温暖的被窝做着美梦呢,所以经常出现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在听课。尽管如此,钱老师每次都提前到教室,有时甚至第一个到。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无论是一个人听讲还是满员,钱老师都是全情全力、一丝不苟。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给局方做演讲和交流,有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明明事先安排有几十人会到场,局方领导会到场,结果只来3、4个人,而且还不是原先理想的受众。面对这个情况,我也做到了“忘我”。一站上舞台,你就是一个舞者,重要的不在于多少人在欣赏,不在于什么人在欣赏,而在于你用什么心态来演出;每一次倾情演出以及后续的总结提升都是对力量的点滴积聚和质变的默默孕育。某种程度上,舞台上的演员,并非演给观众看,而是演给自己。要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最好武器就是“忘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内心足够丰裕和强大,也只有“物我两忘”,才不会囿于观众多少、一时得失。
古龙的《七种武器》分别是长生剑(寓意“笑”)、孔雀翎(“信心”)、碧玉刀(“诚实”)、多情环(“恩怨”)、离别钩(“谦虚”)、霸王枪(“勇气”)、拳头(“友情”),拥有任何一种武器都可以成为高手。那么,MBA的“七种武器”呢?在学习与静默中,我突然想到:归零心态、结构化思维、严谨、专业素养、化繁为简、激情、忘我也许正是MBA苦苦追寻的秘密武器,而不仅仅在于书本、理论与案例。
(笔者注:浙江大学最求卓越的老师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叙述,非不敬也。)相关文章:
导入论坛 引用链接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