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与西部大开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19 13:32:35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与西部大开发
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与西部大开发
[日期:2007-05-18] 来源: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作者:62379780 [字体:大中小]
被过滤广告
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与西部大开发 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用书考试网
张俊 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Yu Agglomerations and the Western Great Exploitation
ZHANG Jun 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Abstract:Cheng-Yu agglomeration is the only one of the five main agglomerations that located in the western China.The strategy of the w estern great exploitation has been started up.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the featur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heng-Yu agglomeration,in conclusion,it bring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Keyword:Cheng-Yu agglomeration,the western great exploitation
提要 成渝城镇密集区是我国五大城镇密集区中唯一位于西部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开始启动,本文分析了成渝城镇密集区面临的历史机遇,成渝城镇密集区的特征和建设成渝城镇密集区的意义,最后对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成渝城镇密集区 西部大开发
1 引言
成都、重庆是我国西南两特大城市,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显著的地位和作用。成渝城镇密集区是我国五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是中西部城镇密度最高地区①。在中国五大城镇密集地区里面,只有成渝城镇密集区位于西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和辽中南地区都位于东部。在80年代中期,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城镇密度仅次于长江三角洲而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和辽中南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明显高于成渝城镇密集区,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成渝城镇密集区与这些地区的差距也在拉大。1999年,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策,2000年1月下旬成立了由朱?基总理领导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家还将参照过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的做法,成立西部开发办公室,具体组织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成渝城镇密集区缩小与其他四个城镇密集区的差距创造了条件。
成渝城镇密集区,指的是成都、重庆两市之间及其附近地区,位于四川盆地的底部,大体上包括成都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地区、泸州市、重庆市(原重庆市)。此范围面积为7.86万km2,人口密度589人/km2,1995年设市城市15座,建制镇958座,平均每81.6km2有一座建制镇,国民生产总值为974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099元,面积约占老四川省的13.78%,却集中了老四川省41.56%的人口,55.32%的国内生产总值。鉴于成渝城镇密集区的重要性,对成渝关系、成渝地区发展的研究并不鲜见。三峡工程启动和重庆市直辖后,针对成渝关系、成渝城镇密集区发展问题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提出过一些建议或观点。如今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开始启动,从东部发展的经验来看,发展基础好的城镇密集地区,由于具备发展的人才、设施、市场、环境等优势条件,往往获得率先发展的机会,借鉴其他城镇密集区发展的经验、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建设成渝城镇密集区,使成渝城镇密集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之后,成为中国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区、经济活跃地区和带动周边大片地区发展的地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和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因此,认识建设成渝城镇密集区的机遇和意义,研究引导其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 成渝城镇密集区面临的历史机遇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与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国家进行经济合作。亚太沿岸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也向深层发展。因此,全球的趋势是亚太沿岸增长速度决、活力强,与世界发达地区在逐步缩小差距。从国内来看,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宏观战略和发展需要出发,内陆一些条件好的地区应加快发展速度。按威廉姆逊(Williomson)的“倒U型规律”,经济重心环太平洋东移,表明其发展趋势是倒U型的右半部,也即是说亚太地区与发达地区缩小差距的时机已经到来。经过20多年改革,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加。在新世纪,中国经济定能在此基础上持续增长,成为亚太地区经济活跃点,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中国内陆部分地区,在全国经济整体水平向前发展同时,必然接受梯度转移。成渝城镇密集区不但具有区位、资源优势,发展基础好,而且还在于它拥有特殊的历史机遇和条件:
2.1 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其深远的影响不会低于都江堰、长城。由于三峡主体工程的建设,移民的搬迁,三峡工程带动和吸引的产业发展,在以重庆市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掀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和建设高潮。以基础建设为主体的投资需求居于主导地位,其需求量大,需求层次定位高、需求持续性长,连带性高,而且在其动态发展中,还派生和引致出其他需求,如房地产经纪人教材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等的发展。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但为集聚提供了物质基础,相应地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成为推动成渝城镇密集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重庆市直辖。重庆市行政地位的改变与提高,为其加速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现在重庆市已经获得与浦东完全相同的优惠政策:①允许外国企业在重庆市开办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第三产业。②允许外资在整个重庆市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③允许在重庆市设立证券经纪人考试教材交易所,为重庆市开发自行审批发行人民币股票和B种股票。④在重庆市设立中国开放度最大的保税区,也就是自由贸易区。⑤扩大重庆市的项目审批权限。可见,重庆市现已享有明显的倾斜性政策优势。鉴于重庆市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和发展时机,其潜力相当巨大,中央的政策也在于尽快让这一潜力释放,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一方面,重庆市必然获得大发展;另一方面,成渝城镇密集区也被带动、影响,获得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
2.3 西部大开发。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出于两方面需要:①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西部在能源、原材料供给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制约了东部的进一步发展。②政治的需要,过大的差距会造成人们心理失衡,成为政治隐患。而要实现这些需要必然依附一些地域载体,能投入少见效快且能持续发展。成渝城镇密集区与东部发达地区邻近,按照梯度转移理论、点轴开发模式,其为实施这一战略首选地。在良好的基础条件下获得政府的支持,其效率会加倍提高。
3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特征
3.1 开发历史悠久,地域文化丰富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成都、重庆两市分别为蜀文化、巴文化的中心。巴文化、蜀文化的成长有许多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地域背景,两个互为补充互相交流,构成几千年来巴蜀发展的精神支柱。自古以来,成都、重庆两市和周围城市有密切的联系和往来:①抗日战争时期,成渝公路沿线地区对发展大后方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及军用物资的调配起了重要作用。成渝公路沿线地区不但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自身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②解放初,为了加快成渝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促进西南经济发展及实现国家的战略布局,率先建成了成渝铁路。铁路沿线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产业向铁路沿线聚集,形成了我国战略后方的重工业基地。③60年代初开始了大三线建设,大量资金、企业、技术、人才云集成渝沿线城市,强化了成渝沿线地区在四川省和西南经济中的地位,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现代化进程。④改革开放后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原有的公路和铁路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成渝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通车又揭起了新一轮成渝地区发展的建设高潮。成渝城镇密集区有悠久的开发史,丰富的地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整个地域内已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整合力。
3.2 存在互补优势,可以相互协作
成都、重庆及沿线诸城镇在现有主导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许多异质性,如重庆市在汽车、摩托车工业、通用机械、工业自动化仪表、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工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成都市在商贸、轻工、电子、服装和金融方面的作用优于重庆市,而成渝沿线的一些城市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方风格明显,在某些产业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如酒城宜宾,盐城自贡,甜城内江等。这些优势通过地域分工转化为共同利益远远大于没有分工时创造的利益总和。现有产业布局方式,增大了集聚优势,避免了小范围、小规模的建设,使产业分工程度、分工范围更趋合理,避免了成都和重庆两市在自己行政范围内的自给自足、自求平衡和自我循环,能使成都、重庆两市及沿线城市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创造出更多的分工利益。就区位优势来说,重庆市有长江可资借用,可通过重庆市至北海市,重庆市至上海市直接出海,且重庆市地势偏东,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成都市处于西南地区之北,西北地区以南,客观上成了两地经济发展的纽带。成都市西北,通过宝成铁路,直接与陇海-兰新大陆桥相连。可见,重庆市的优势在长江流域。成都市的优势在陕、甘、滇、藏,通过成渝城镇密集区可以东西连接,互为门户,互为基地,将弥补四川省、重庆市各自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在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具有相同比较优势的部门何去何从的问题。随着聚集的加深,可促进信息的充分扩散,交通设施的完备和运输成本的下降,为人们按照理性的原则来选择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从而缩短了相互之间在某些产业和某些部门间的混沌、混战时间,能使各产业、各部门减少徘徊迷盲,证券经纪人教材,早日合理定位,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教程
3.3 可构成独立经济区
由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各地为了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会针对自己的优势组织一套产业,客观上形成了地域分工。地域分工通过贸易实现共同的贸易利益,使各方在分工中都受益。地域分工需要一些客观条件:完善的交通、通讯条件,较为完备的市场。由此地域分工需付出一些代价:资源的转移成本(时间成本,费用成本)、交易成本。因此,地域分工就存在一个客观的度和范围,使分工所创造的多余利益大于或等于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如果地域分工的范围过小,易造成地方产业的小而全,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如果地域分工的范围和跨度过大,由转移和交易所带来的协作费用会抵消分工所带来的利益。我国应如何划分经济区,使地域分工保持一个合适的度,各经济区能有较好的规模效应?对此,有学者研究了美国和日本的地域分工的规模和范围,从中得出启示,可以借鉴。美国采取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地域分工格局。日本则是建立了三大相对独立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每个协作区内的分工、协作频繁,而区间的分工、协作较小。两国之所以选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于两国的资源、耕地、人口状况不同。美国采用的分工格局,人均道路面积为496m2,人均城市用地为1003m2,而日本的人均道路面积为90m2,人均城市用地面积为115m2。中国若按美国的分工格局,2010年中国的8.4亿城市人口就需占据84万km2以上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国土面积的8.8%;道路占地则要达69万km2以上,占国土面积的7.2%。鉴于中国的人口条件和耕地状况,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两项指标相加,已超我国平原面积4%,即是说挤掉了全部平原还不够。故建议采用日本的分工格局,即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几大经济区,各经济区内的制造业体系相对独立、完整。在此研究中,建议将成渝城镇密集区作为一整体经济区来建设。在全国总体分工格局中,以成渝城镇密集区作为整体,其辐射的区域,承载人口基本与日本经验相符。如直径距离200~300km,人口为3000万人以下,有1个或2~3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②。转贴于:注册城市规划师教材考试网
3.4 人地关系紧张,发展压力大转贴于: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用书考试网
成渝城镇密集区1995年共有人口4640.28万人,人口密度为589人/km2,有耕地4210.7万亩,人均耕地仅0.91亩,低于全国的1.76亩和四川省(含重庆市)的1.25亩。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对用地的需求会明显增加,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本地区又无法完全吸纳,每年有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今后10多年将是成渝城镇密集区劳动力增长高峰期,也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高峰期。因此,将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在短期内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问题。区内虽然科研力量雄厚,有各类高校40余所,占原四川省高校数2/3,占西南地区1/3,专业科技人员达90多万人,但是,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一项研究表明,全国的教育水平得分为36.10,而四川省(含重庆市)的得分为27.29,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仅排在24位。③人口素质不高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国素。1995年成都、重庆两市在除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的全国16个特大城市中,人均GDP位次分别是12位和16位,可见,成都和重庆两市的经济水平虽然在四川省、中西部具有相对优势,但与东部沿海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 建设成渝城镇密集区的意义
4.1 率先发展,推进西进战略
国家加强中西部建设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成都、重庆这样的内陆特大城市。成渝城镇密集区必然成为西进战略的前沿阵地。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0%左右,国家不可能采取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式,只能以市场为导向,有重点、分阶段地给予扶持。而成渝城镇密集区在区位上具有绝对优势,正处于东西交会接合处,又可借长江流域而直接伸入东部发达地区,参与国家的经济大循环。在资源分布、工农业基础、生产规模、人材储备等方面,本区在中西部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仅成都市拥有各类企业科技人员44万,高级会计师考试用书,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2.4%,国际商务师考试教材。1994年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65亿元,在全国城市中居第8位,在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中居第3位。1994年,成都商业点达324.4万个,在全国城市中居第4位④。随着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尤其是新兴产业转移,对内地最有发展潜力与活力的空白地缘带和资源带的寻求、必然要求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接纳东部的产业转移,自我调整,优化结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向腹地进行产业的转移和扩散,推动腹地的产业升级和结构合理化。成渝城镇密集区的人口密集,它的建设必然引起有效需求的上升,从而为东部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可加大地区资源开发力度,使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基础产业优势和现实的商品经济优势。按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转移和效率优先的原则,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建设是国家西进战略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步骤,新托福考试,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得好,则可加快中西部建设,推动中西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已经拉得过大而不太合理的差距。这符合全国宏观区域战略,有利于全国,有利于中西部。
4.2 坚实“龙尾”,完善“T形轴”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建设将是长江产业带建设和全国“T”形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完善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和武汉三市,都处于长江东西水道和全国南北铁路大动脉的交叉口上,而在上游,只有成渝城镇密集区功能和结构的完善才可能构成这种水陆相济在大型交通枢纽。②连通通讯网络,社会工作者考试教材,长江中下游各通讯信息枢纽基本联网,而上游的通讯信息枢纽尚未与中下游联网,给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便。现在成都市是西南最大的通讯枢纽、重庆市在此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和潜力。如若成渝通讯网高效一体化运转,并与长江中下游各通讯信息枢纽相连,可使上、中、下游结为四通八达的高速信息网络通道,辐射西南、西北,改变长江流域信息“东通西不通”的局面。③均衡宏观结构,长江流域由于所跨地域广阔,地域间的差异明显,所以长江流域的开发,在整体上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即沿长江经济轴线自东向西分四大圈层辐射推进。前三圈层分别是上海协作区,南京协作区,武汉协作区。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必然会使整个成渝城镇密集区成为长江上游的协作区。这样就使现在以重庆市为中心协作区在联合的范围和规模上较大的突破。至少可以使长江产业带通过成渝城镇密集区更加深入内陆腹地。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建设将使长江产业带的龙尾更加坚实,使“龙头”、“龙尾”相称,真正实现“共舞”局面。
4.3 整合成渝,扩大优势
首先,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建设和发展将首先使成都、重庆这两个西南最大的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此增长轴具有两单个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①轴内整合能力强,对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增加。②其整体辐射能力增强,效率高,电子商务师考试用书。整个轴应在协作与竞争,计划与市场相互交织的作用下形成,其选择的依据是综合效益。③沿轴沿线汇集许多更小的发展轴,发展极,对周边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直接和深入。④此增长轴必然全面地汇集和疏散四川省、重庆市的资源、人才、技术、信息,成为一更大的交通枢纽。⑤在此增长轴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伴随技术的扩散,文明的传播,推动沿线的城市化进程,文明的进程,使生产力水平达到一新的高度。⑥这一增长轴形成过后,由于人员、信息、资源、技术的高密集性、高流动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压力,必然增加创新的可能。因此,新技术、新思想会不断涌现。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建设整合了成都和重庆两市的功能,在这里,可以看出系统的加合性原理,1+1>2。
4.4 优化配置,节约资源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上,由于都市区、城市、市镇的密集,大大地提高了整个区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体现在:①节约土地。由于聚集度提高,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相应减少。在我国大城市人均占地为87.97m2,中等城市人均占地为107.94m2,小城市人均占地为142.67m2⑤。由于城市和市镇密集,转移的运距缩短,节省了交通用地。②提高设施利用率。设施可以统筹规划和建设,使设施服务人口可以达到规模门槛。
4.5 繁荣文化,促进交流
成渝城镇密集区内产业和人口不断聚集,促进人们接触和交流,新技术和新思想会不断涌现,推动文化的繁荣。自古巴蜀一家,成渝城镇密集区内人们的工作和居住方式为巴蜀文化继续交流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5 建设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建议
5.1 统筹规划、多方集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成渝城镇密集区也不列外,如在公路建设上就存在公路网中县乡公路行车条件差;公路技术等级低、通达深度低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从战略眼光出发。统筹规划,先行建设、适当超前。成渝城镇密集区内各城市、城镇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公交系统,污水处理厂,水源保护地,垃圾处理站和制气厂等设施应统筹规划:①基础设施要合理选址与布局,以节省投资,扩大服务面,便于以后发展。防止各城镇过度抢占自己的高速公路、国道出口,建设马路城市的倾向。②设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基础设施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后才可以建设,否则不予批准,新城乡镇企业布点时,一定要与城市结合,并尽量集中布置基础设施,如共同设立水源保护地等,避免基础设施规模小,投资效益低。③基础设施的建设应采用商业原则和竞争机制,建立激励基础设施供给的机制,让基础设施的受益者和消费者积极地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④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如BOT方式、ABS方式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用规范化的方法筹集到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5.2 接受转移、推动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西部大开发就是东部的资金、技术和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过程。成渝城镇密集区处于东西部交会之处,应利用地利之便,接受来自东部的梯度转移。同时要利用自己人才、信息和技术的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的结构调整:①改造传统产业技术,推动企业发展。②发展面向信息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参与国际竞争。③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及其引致的产业结构变动,必然要在地域分布上得以显现。抓住此机会,可引导产业变动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基础设施的合理地域分布。
5.3 重视教育、引进人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成渝城镇密集区虽然在科研院校上有优势,但是人口的普遍素质不高,面对西部大开发,人才不足仍然是发展的大障碍。对此人事部正拟订相应的措施如:东部沿海地区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西部建设,国家将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等新政策。区内的政府和企业也应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计划,借人才西进之风,引进高素质人才。从外部引进人才是解决当前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人才短缺的有效办法,但是,加强对本地劳动力的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才是解决本地人才不足的根本办法,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和再就业的培训和教育。因为,本地将有大批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于这一部分人要通过各种可行的教育方式,使他们接受再教育,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21世纪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而深刻,成渝城镇密集区应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促进产学研的联合和协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和生产,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5.4 优化城镇网络、协调城乡关系、加速城市化进程
1995年成渝城镇密集区共有特大城市2个(成都市、重庆市),中等城市4个(内江市、沪洲市、宜宾市、自贡市),小城市九个(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资阳市、简阳市、永川市、合川市、江津市),县城35个,建制镇958个。主要特点为:①城镇密度高,平均每81.6km2有一城镇。②中等城市分布集中:(内-泸宜-自)四城市连线基本成方形,彼此间距不超过90km。③出现断档,无大城市。④成都、重庆是两特大城市,在其周围已聚集了众多的城市和城镇,有都市区的特征。
当前,成都和重庆两市应该加快产业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中心和枢纽的职能。在内-泸-宜-自四市中应选一城市为重点发展成为大城市或由此四市联合形成一大的都市区。笔者认为以后一种方案可取,原因如下:①四个城市在经济实力,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上有较多相似性,没有哪个城市有较突出优势;②四个城市相距较近,产业结构相似,以大都市区组织生产和建设可防止重复建设,提高规模效应,会计职称教材。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要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协调城乡关系。作好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工作,推行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加速城市化进程,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互为促进和互相推动。
5.5 保护环境和生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研究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形态和发展趋向,作好区域规划工作,整个区域可统一控制污染指标,确定敏感保护区域,限制发展区域和综合整治区等。作好土地出让计划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严格管理,防止土地开发过热,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失控,加剧本区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加强农村非农用地的控制,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集中,作好退耕还林和退耕还牧工作。开发长江三峡、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蜀南竹海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地,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
2000-02
参考文献
①黄炳康,付授宁,四川省经济区划.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②课题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管理世界,1996[4]175~189
③韦伟,王健,郭万清,中国地区比较优劣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55~60
④李树桂,邓良,劳承玉,略论成都在长江流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经济研究,1996[3],31~35
⑤课题组,我国设市城市建设用地基本情况.城市规划,1997[2],36~37
⑥方大浩,对建设以成渝为依托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构想.区域经济研究,1996[3],37~38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⑦房庆方,杨细平,蔡瀛,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市群规划及其实施.城市规划,1997[1],7~10 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用书考试网
作者简介:张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本文获2000年度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优秀奖。
很抱歉,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违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期间他人无法访问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心,了解如何重新恢复服务。
相关文章: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12-22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436
  • 日志数: 199
  • 建立时间: 2009-11-18
  • 更新时间: 2010-08-0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