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宏图大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11-21 07:54:09

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宏图大略

 

 

20141118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发表了两篇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文章。

一篇的题目是:评论:"985 211"争议的背后是高校改革之问

另一篇的题目是:科研经费拨款相差超20"211 985""金帽子"有多重?

读完这两篇文章,我似乎看到了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宏图大略。

之所以说是宏图大略,是因为他们说出了连国务委员刘延东也不敢轻易放言的中国教育的大政方针。新华社根本不把教育部放在眼里。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说:近日,中南大学校长透露教育部将取消“211”“985”工程建设。这一消息后虽被教育部否认,但引发了全社会对“211”“985”工程的再次关注。教育部否认了,新华社两名记者还要代表全社会“穷追不舍”。凸显了新华社的崇高和伟大。好比是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气势恢宏!独树一帜!

 

第一、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敢于指出“985”“211”工程的弊端。

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985”“211”工程这种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原来一些很强势的学校专业学科,不少被削弱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

第二、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敢于定论“985”“211”工程的罪过

在“211”“985”工程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体系内还是国家主导科研设置,在高校内部具体实施,与产业、社会、经济大部门横向联系不够,与十八大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精神已不相符合。

第三、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敢于定论“985”“211”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使命

需要取消按工程、计划配置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等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还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和拨款体系。比如,可以尝试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结合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实际办学水平(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制定高校拨款预算,并进行有效监督。

第四、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设想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

政府管理公办学校,要建立由官员、人大代表和校领导、师生及社会人士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大学理事会,负责制定大学发展战略、预算,监督学校行政公开、透明使用经费。这就从管办评一体、行政治校,过渡、改革到管办评分离、教育家治校。

第五、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设想建立大学理事会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已经基本完成使命的“985”“211”,未来如何更契合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调整和改革,不至于沦为“沉睡的规定”,值得人们期待。

新华社记者郑天虹袁汝婷的豪言壮语,使我对新华社刮目相看。

我不知道新华社是否有比党中央国务院还要大的口气。恰似“语不惊人死不休”!自叹不如而已。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商江

E-mail:[email protected]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